今天下班回家的路上,看到一個個的小火堆,我心里也是咯噔一下,仔細(xì)一想,今天是十月初一(發(fā)文可能在十月初二)。
看這那紅彤彤的火苗,我心里忽然冒出一個問題,到底什么是中元節(jié),經(jīng)過一番查證,我大概知道了。
農(nóng)歷七月十五,被稱為“鬼節(jié)”,也叫做中元節(jié),可到底什么是中元節(jié),它又是如何衍化而來的呢?

最初的七月十五就一個別稱“七月半”,這個時間是秋季豐收的時刻,中國有句古話叫做“百善孝為先!”
正是出于這個道理,當(dāng)秋季豐收的時候,百姓就會在“七月半”這一天,用新米祭祀祖先,一是告訴祖先今年是個豐收年,日子越過越好,二是祈求祖先保佑來年大豐收。
那么七月十五是什么時候被稱為“中元節(jié)”的呢?
那則是源于東漢后,道教的說法。
道教認(rèn)為七月半是地官誕辰,祈求地官赦罪之日,陰曹地府將放出全部鬼魂,已故祖先可回家團(tuán)圓,因此將七月半秋嘗祭祖節(jié)稱為“中元節(jié)”。
傳說,這一天,鬼門關(guān)大開,祖先回家團(tuán)圓,孤魂野鬼也行走在陽間,因而如今“鬼節(jié)”祭祀的時候,都會畫一個圈,中間畫個十字,圈里的代表燒給祖先的財寶,而人們通常也會在圈外面少一些,權(quán)當(dāng)做樂善好施,給那些孤魂野鬼的。

后來隨著時代的發(fā)展,很多人都遠(yuǎn)離了家鄉(xiāng),每逢“鬼節(jié)”到來,他們就會朝著家的方向,在路口或者橋邊燒些紙錢。
同樣的是畫個圈,畫個十字,但燒在外面的也更多了,我曾經(jīng)好奇問過一個老者,為什么圈外面也燒這么多。
他給我的解釋是:獨在異鄉(xiāng),燒給祖先的財寶只能讓路過的鬼差或者孤魂野鬼捎帶,圈外邊的就是郵費了!這也能解釋為什么人們常常在路口燒紙錢,畢竟路口四通八達(dá),能通往四面八方。
而隨著佛教傳入中國,七月十五又被稱為“盂蘭盆節(jié)”,漢朝推崇佛教,因而“盂蘭盆節(jié)”的名字替代了“中元節(jié)”好多年,但是“鬼節(jié)”的稱呼一直沒變。

到了唐代,道教備受推崇,道教的中元節(jié)也就開始興盛,并且逐漸將“中元”固定為節(jié)名,沿迄今,并且中元節(jié)與上元節(jié)、下元節(jié)合稱“三元”。
既然提到了上元節(jié)和下元節(jié),那他們又是什么日子呢?
“上元節(jié)”就是正月十五,大家都很熟悉,也就是我們常說的“元宵節(jié)”。
在道教里,“上元節(jié)”又叫“天官節(jié)”,正月是農(nóng)歷的元月,古人稱夜為“宵”,所以把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正月十五稱為元宵節(jié)。

傳統(tǒng)習(xí)俗出門賞月、燃燈放焰、喜猜燈謎、共吃元宵、拉兔子燈等。此外,不少地方元宵節(jié)還增加了耍龍燈、耍獅子、踩高蹺、劃旱船、扭秧歌、打太平鼓等傳統(tǒng)民俗表演。
這一天是用來祭祀天官的,天官賜福,祈求一年都平平安安,福氣滿滿。
同樣,“中元節(jié)”又叫“地官節(jié)”,也不需要多做解釋,就是祭祀閻王爺?shù)鹊馗賳T的,也算是給祖先祈福了,同樣也是為了減少自身的罪惡。
接下來是“下元節(jié)”,又叫“水官節(jié)”,是農(nóng)歷的十月十五。
按照道教的說法:天官賜福,地官赦罪,水官解厄。如果按照此種說法,祭祀水官才是為了保平安,畢竟他是解救危難的。

一些地方的習(xí)俗是做一些糍粑贈送給親友,或者蒸麻腐包子。
值得一提的是,這一天,有的民間工匠祭爐神的習(xí)俗,爐神就是太上老君,大概源于道教用爐煉丹。
寫在最后:
三元節(jié)是傳承數(shù)千年的文化民俗,現(xiàn)如今“中元節(jié)”卻是名聲大噪,這一切的緣由或許是因為對鬼神的敬畏,又或者真的是自身罪孽深重,希望祈求原諒。

時代在發(fā)展,思想在進(jìn)步,有信仰是個好事,沒有信仰也不是壞事,個人覺得,行善積德有好報,只要無愧于心,就能屹立于天地之間。
還是那句話:勿以善小而不為,勿以惡小而為之!
作者:@星塵講故事,一個而立之年的油膩男人,就是喜歡記錄一些民間故事,記得關(guān)注我,謝謝!
聲明:本故事為原創(chuàng)民間故事,純屬虛構(gòu),不得與封建迷信對號入座,配圖均來源于網(wǎng)絡(luò),侵刪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