郝柏村:
1938年畢業(yè)于黃埔軍校12期炮科;1940年畢業(yè)于陸軍炮兵學校;
1942年:中國駐印軍野戰(zhàn)重炮第1旅補充團2營6連上尉連長;
1943年10月:考入陸軍大學正規(guī)班第20期;
1946年5月畢業(yè),跟隨陸軍總司令顧祝同輾轉南京、鄭州、徐州,任職陸總作戰(zhàn)署中校參謀,負責為顧祝同敘述二戰(zhàn)戰(zhàn)史;二人為蘇北同鄉(xiāng);
1947年1月,顧祝同拔擢其為炮兵第12團2營中校營長,仍兼作戰(zhàn)參謀;該團為當時國軍唯一的155重榴彈炮團;三戰(zhàn)四平戰(zhàn)役,該團1營、3營均調往東北;
1947年9月初,郝柏村第2營跟隨陳誠開赴沈陽;隨后隸屬龍?zhí)煳湫氯姡?/p>
1948年5月,顧祝同接任參謀總長;6月,196師師長葛先才邀請郝柏村至該師任參謀長;
1948年7月,跟隨葛先才在衡陽組建196師(全美械);
12月,該師移駐廣州;郝柏村則前往南京,繼續(xù)跟隨顧祝同任職上校參謀;
1949年,郝柏村跟隨顧祝同輾轉南京、廣州、重慶、成都、海南島;1950年1月,轉往臺灣;
1955年秋,任職第三軍炮兵指揮官(駐金門);
1958年八二三炮戰(zhàn)前夕,胡璉與宋達(宋楚瑜之父)保舉郝柏村升任第9師少將師長,駐守小金門;1959年1月,移防大金門;5月,第9師調駐臺北桃園;
1963年短暫留美,于7月升任第3軍副軍長;1964年1月升任中將軍長;4月兼任金門防衛(wèi)副司令官;
1965年11月,郝柏村出任總統(tǒng)府侍衛(wèi)長;
1970年1月,野戰(zhàn)第一軍團司令官;
1971年7月,基辛格訪問北京;10月,中共取代中華民國在聯(lián)合國一切權益;
1972年2月,尼克松赴北京與毛澤東握手言歡;
1973年2月20日,郝柏村任職參謀次長;
1975年3月4日,任職陸軍副總司令;(一個月后,蔣介石去世)
1977年4月1日,晉任陸軍二級上將、副參謀總長;
1978年4月1日,任職陸軍總司令;(年底,美國與中華民國斷交)
1981年12月1日,郝柏村晉任陸軍一級上將、參謀總長;
1988年1月,蔣經(jīng)國去世,李登輝接班;
1989年12月5日,出任國防部部長;
1990年6月1日,出任行政院長;此后與李登輝共同主導與中共的和談,形成所謂“九二共識”;
1993年2月27日,與李登輝決裂,被迫辭職;隨后開始組建新黨(新同盟會);
1995年12月13日,國民黨宣布開除郝柏村黨籍;
在此期間,在許多國民黨將領要求發(fā)動兵變,逮捕李登輝及民進黨人的情況下,郝柏村堅持“軍人不得干政”,這使得臺灣得以實現(xiàn)和平的民主革命;
1999年4月3日,郝柏村由香港飛抵南京,半世紀后重返故鄉(xiāng);
2005年2月,連戰(zhàn)在決定進行所謂“破冰之旅”前夕,與郝柏村達成和解;郝柏村出任國民黨中評委主席;次年12月,其子郝龍斌擊敗謝長廷,當選臺北市長;
2005年9月3日,受邀到北京人民大會堂出席中國人民抗日戰(zhàn)爭暨反法西斯戰(zhàn)爭勝利六十周年紀念大會,并獲頒紀念章。
2014年4月17日,臺灣前行政院長郝柏村,率領退役將領一行人,抵達湖南衡陽,探訪張家山、停兵山、火車西站等當年衡陽會戰(zhàn)遺跡。郝柏村在參訪已改建成氣象站的衡陽會戰(zhàn)國民革命軍第十軍陣亡烈士公墓時,感嘆當年紀念碑等物都已被鏟平,呼吁應重新立碑,紀念先烈。